现代景观设计与施工中,如何平衡自然生态保护与人工艺术表达的冲突?

现代景观设计与施工中,如何平衡自然生态保护与人工艺术表达的冲突?

在现代景观设计中,自然生态保护与人工艺术表达的冲突本质上是 “生态价值” 与 “人文价值” 的博弈。前者强调对自然系统的尊重与修复,后者侧重人类审美需求与文化符号的表达。平衡两者的核心在于建立 “生态优先、艺术共生” 的设计逻辑,通过目标协同化、手法隐喻化、技术生态化、材料本土化等策略,实现自然过程与人工干预的动态调和。以下结合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展开分析:

一、价值重构:从 “二元对立” 到 “协同共生” 的设计目标

生态保护作为底线约束

将生态评估纳入设计初始阶段,通过 GIS 空间分析识别场地生态敏感区(如水源涵养地、生物迁徙廊道、植被群落核心区),划定生态保留区(禁止人工干预)与生态缓冲区(有限度设计)。例如,在城市公园设计中,保留 30% 以上面积的原生林地作为 “自然保育区”,仅在边缘区域设置隐蔽的观测栈道,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。

艺术表达作为生态叙事工具

人工艺术不再是对自然的改造或征服,而是转化为生态过程的诠释者。例如:

在滨水景观中,以 “流水侵蚀” 为灵感设计折线型生态驳岸,既通过植被缓冲带净化面源污染(生态功能),又以连续的折线肌理呼应河流动态(艺术表达);

在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中,利用废旧钢材构建 “锈蚀雕塑”,其表面的氧化纹路模拟场地原有土壤的矿物沉积肌理,同时作为攀援植物的生长载体,实现工业美学与植物演替的共生。

二、手法创新:以低干预方式实现艺术化表达

隐喻性设计:用符号替代具象改造

通过抽象化的艺术符号传递生态理念,减少对自然形态的物理改变。例如:

日本设计师枡野俊明的枯山水庭院,以白砂模拟流水、石块象征山峦,仅通过耙砂纹理的变化营造 “动” 与 “静” 的视觉张力,全程不涉及大规模地形改造,却精准传递了自然山水的意境;

荷兰 West 8 设计的鹿特丹 “天鹅湖” 公园,在湖面设置漂浮的不锈钢圆环装置,其倒影随水位涨落产生形态变化,既成为市民休憩的艺术地标,又直观反映湿地水文动态,实现生态监测与艺术表达的双重功能。

动态化设计:预留自然演替的艺术生长空间

打破传统景观 “一次性成型” 的固化思维,通过弹性种植设计与可变构筑物,让自然力量参与艺术创作过程。例如:

在英国切尔西花展的 “共生花园” 中,设计师用耐候钢框架搭建立体种植网,初期填充速生草本植物形成鲜艳的色彩矩阵,随时间推移,藤蔓植物逐渐覆盖钢架,最终演变为绿色 “雕塑”,展现 “人工秩序向自然野性的让渡”;

深圳前海石公园的 “风动装置”,由数千片铝制叶片组成,叶片角度随风速自动调整,在阳光下形成动态光影图案,同时为场地微气候调节(如导风、遮阳)提供生态效益。

三、技术赋能:生态技术的艺术化转译

海绵城市技术的景观化表达

将雨水花园、生态滞留池等功能性设施转化为艺术元素。例如:

成都天府新区 “鹿溪智谷” 景观中,雨水收集池被设计为下沉式圆形剧场,池壁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拼贴出 “水循环” 图案,雨季蓄水时成为镜面水景,旱季作为露天演出场地,实现 “防洪 — 观赏 — 文化” 三重功能融合;

新加坡榜鹅水道公园的 “生物滞留带”,以层叠的火山岩堆砌形成阶梯式景观,不同高度种植耐湿植物(如菖蒲、再力花),既过滤地表径流,又通过岩石肌理与植物色彩的对比,营造自然野趣的艺术效果。

植物配置的生态美学建构

摒弃 “整齐划一” 的园艺式种植,转而采用近自然植物群落设计,通过模拟原生植被的层次结构(乔木 — 灌木 — 地被)与季相变化,实现生态功能与视觉美感的统一。例如:

德国波恩大学植物园的 “荒野花园”,刻意保留杂草与野花的自然分布,仅通过蜿蜒的砾石小径引导游览路线,春季蒲公英与雏菊的金色花海、秋季芒草的银色波浪,既吸引传粉昆虫(生态价值),又形成冲击力的大地艺术景观;

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 “水岸森林”,在池塘边密植水杉、芦苇与菖蒲,水面保留枯木作为鸟类栖息点,人工堆砌的石块驳岸被藤蔓覆盖,形成 “半人工半自然” 的水墨意境,暗合传统山水画中 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 的美学追求。

四、材料策略:本土化与循环性的双重维度

在地材料的生态叙事

优先使用场地原有材料或本土建材,减少运输碳排放的同时,强化场地记忆的艺术表达。例如:

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 “竹屋”,采用当地毛竹作为结构主材与装饰元素,竹材的自然纹理与长城的砖石肌理形成对话,既降低生态足迹,又以 “虚竹” 的意象呼应传统山水哲学;

南非开普敦 “好望角植物园” 的步道系统,利用园区内修剪的桉树树干切割成六边形铺砖,表面保留树皮纹理,行走时产生独特的脚感与声响,成为 “自然废弃物” 转化为艺术媒介的典型案例。

循环材料的艺术再生

将工业废料、建筑垃圾等 “非传统景观材料” 通过艺术化处理赋予新功能。例如:

上海辰山植物园的 “矿坑花园”,利用采石场的混凝土废墟构建 “悬浮观景台”,锈钢板表皮模拟矿石氧化色泽,与周围裸露的崖壁形成 “人工伤疤与自然修复” 的视觉反差,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生态艺术典范;

荷兰鹿特丹 “马斯河公园” 的座椅装置,由回收的渔网、浮标碎片熔融后压制而成,表面的孔洞结构既便于植物攀爬,又以抽象的 “水波纹” 形态隐喻场地的滨水属性。

五、实践案例: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生态与艺术平衡

作为现代景观的标杆项目,滨海湾花园通过三大策略实现冲突调和:

超级树(Supertree)的功能复合

25-50 米高的钢结构 “树体” 表面覆盖热带攀援植物,既是垂直花园(吸收二氧化碳、释放氧气),又是太阳能收集装置(顶部光伏板供电);

夜晚,树体内部的 LED 灯光系统营造出 “荧光森林” 的奇幻效果,其螺旋形步道成为观赏城市天际线的艺术化载体,生态技术与未来主义美学在此完全融合。

滨水花园的自然模拟

人工湖采用 “自然岸线 + 生态浮岛” 设计,岸线种植红树林过滤雨水,浮岛上的热带植物群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;

湖面上的 “水晶阁” 温室以曲面玻璃幕墙倒映天光云影,建筑形态宛如漂浮的花瓣,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柔化的边界,避免人工构筑物的生硬介入。


景观设计与施工

上一篇:景观设计与施工中,如何应对复杂地...
下一篇:揭秘盐城景观园林设计技法...

分享到